1975年春季大捷中的外交印记

(VOVWORLD) - 50年前,胡志明战役之所以取得全面胜利,是因为同时在军事、政治和外交等阵线上巧妙协同作战。越南外交建立了世界各国人民团结支持越南的阵营,创造了“边打边谈”的局面,从而于1973年签署结束战争的《巴黎协定》,于1975年赢得春季大捷。

外交斗争不仅仅是反映战场战斗的工具,更是一条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阵线。这一观点早在建国卫国的历史中就已逐步形成,在胡志明时代又得到发扬广大。

1975年春季大捷中的外交印记 - ảnh 11973年1月27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巴黎协定》签署仪式。

外交——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阵线

贯彻落实这一大主张,自1960年12月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成立以来,越南南北两方以“一而二,二而一”为方针,开展外交活动,为全民族的共同胜利做出重要贡献。最值得一提的是,外交开辟了“边打边谈”的局面,最大限度地将战场上的胜利转化为谈判桌上的成果。

军事、政治和外交三条阵线的巧妙、密切结合,促成了1973年1月《巴黎协定》的签署,以及1975年4月的最终胜利。此外,外交也积极、主动在世界上,甚至在美国国内,建立了世界人民团结支持越南的阵线。

参加当年《巴黎协定》谈判的越方代表团关键成员、前越南国家副主席阮氏平女士回忆说:“有的美国朋友自焚,表达对战争的抗议。世界各地数百万人不顾压迫、监禁,在街上游行示威,要求美国结束战争。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中,正是所有朋友的声援和支持,帮助越南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谈判桌上,都取得了胜利。”

1973年《巴黎协定》签署后,越南外交又出色开展了“巧妙运用外交武器,高举和平、独立、民族和解的旗帜,阐明越南的正义性,赢得世界革命力量和进步人民的同情和支持”的任务。

世界各国,从领导人、政界人士到普通的老百姓,数百万人走上街头抗议战争,声援越南人民的正义斗争。曾任《远东经济杂志》驻西贡记者,也是路透社撰稿人的印度教授纳扬·钱达(Nayan Chanda)1975年4月30日也在西贡,亲眼见证了越南这一历史性时刻。据他说,研究越南战争多年,他发现,越南在历史性的胡志明战役中展示的巨大力量就来自于外交战略的远见卓识:

 “越南外交与军事战略齐头并进。越南外交官坚韧不拔,为争取国际支持而不懈努力。越南赢得了巨大支持,包括世界各地年轻人,甚至美国年轻人的支持。越南通过明确指出这场战争也在伤害美国人民,而有效利用了这种支持。对越南来说,各国人民的支持相当于数个师团的力量。而对美国政府来说,他们不仅在越南作战,与此同时,也要应付国内人民涌上街头表示抗议。” - 纳扬·钱达表示。

历史经验仍具原有价值

汲取1975年春季大捷的经验教训,外交的作用在国家各个发展阶段都得到提升和加强。将民族力量与时代力量紧密结合,将外交、国防和安全三条阵线紧密结合,是越南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决定性因素。除了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外,越南也清楚认识到,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和全面合作关系始终是越南外交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在此过程中,越南始终感谢国际友人通过各种方式,在战后重建和未来发展阶段,向越南提供的物质援助和精神支持。

前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主席阮芳娥大使表示:“50年过去了,但国际友人热心还在,依然热爱越南国家和人民,依然愿意与越南一道,动员国际团结力量,支持越南建设和保卫祖国的事业。我要强调的是,我们友情长久,岁月无忧。”

50年后,越南正站在跨入民族腾飞新纪元的“历史性起点”上。越南外交也迈向新目标,为自己设定新的历史使命。1975年春季大捷的外交经验,将继续得到继承、发扬和完善,在新形势下继续打造越南和平友好的外交流派。
相关新闻

反馈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