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飘四方的戈村糯米饭

提起戈村的糯米饭,河内好此味者无人不晓。戈村(LANG GA)的人呢,也都为此而自豪。这里的糯米饭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的芳香绵软和颗粒饱满,既不烂糊又不夹生,软硬适度。首先将饱满均匀、散发着阵阵清香的糯米,放入水中浸泡几个小时,待米粒泡开后,淘洗干净,放入少许的盐调味。随后,根据糯米饭的不同种类,加入相应的调料,使它的颜色和味道变得更加独特。最后,把糯米放入锅中蒸熟。制作工序听起来非常的简单,但戈村的糯米饭自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
       数十个盛满糯米的大盆旁,阿春夫妇正在忙碌地淘米和洗豆子,为明天一早的糯米饭做准备。阿春告诉记者,结婚后夫妇俩继承了老一辈的糯米饭制作手艺。刚开始,两人手生,每天最多卖出7、8公斤糯米饭,但现在一天能售出35至40公斤。糯米饭种类,也从最初的绿豆和花生,发展到现在的黑豆、木鳖、椰子、玉米等多个品种。每天早上六点开门,短短的两小时,数十公斤糯米饭便销售一空。上门来买的顾客,各色人群都有。问及工艺秘诀,阿春的丈夫阿山说,要想做得一手香喷喷的糯米饭,每道工序都必须认真谨慎。
“我们村制作糯米饭其实也没有什么秘决,糯米饭好不好首先取决于糯米的品质。只有米质好,糯米饭才能一天到晚都香香软软。如果米不好,糯米饭就会变硬变生。其次,豆子、花生、木鳖、芝麻等配料要仔细挑选。另外,糯米浸泡的时间要长,要近十个小时,一直到水清澈为止才可以。还有一点很重要,要用工具把糯米洗得非常干净和仔细,以防它变酸变质。”    
不只是原料挑选要慎重,芝麻、炸葱丝、食用油、肉松等调味品的配制也很费心思。阿春告诉记者,她对工艺非常挑剔,有些配料一定要自己亲手制作,而不是去外面购买,虽然费时费力,但也因此顾客盈门。阿春说:“我这里的肉松都是亲手制作,外面卖的不好,自己做的更香,顾客会闻着味儿到我这里来,因为现在人们对口味越来越讲究了。”     
这些用一个个大箩筐盛放的喷香的糯米饭,不只有母亲、妻子辛勤的汗水,也有父亲、丈夫的功劳。在戈村每一个做糯米饭的家里,男人都会给女人打下手,比如阿丙夫妇。虽然阿丙有自己的工作,但他每天都会帮妻子架锅生火,用车驮着糯米饭和妻子去外面售卖。他说:“很久以来,我们村庄的男人就会做糯米饭,有的做了20年。因为女人要早起出门卖糯米饭,所以男人就要在晚上把一切准备好。现在我刚开始做,不太熟练,等以后熟悉了,会做的更多。” 
现在,戈村有500户村民以卖糯米饭为生,零售人员近千人。走进河内,大街小巷里都飘荡着好闻的糯米饭香。村民们制作的糯米饭种类齐全,有当早饭吃的,有婚宴、生日宴、招待席上用的,甚至还有糯米饭礼品。现在,戈村有很多家专门出售食品原料的公司,比如:糯米、绿豆、花生、芝麻、玉米等等。每天,戈村都要用掉近7吨的糯米。由于有稳定不菲的收入,村民们不仅吃喝不愁,而且夫妻感情和睦,孩子品德教育良好。在戈村,很多家庭是几代人都靠卖糯米饭为生。做了多年的公文幸告诉记者:“我们家是从我奶奶开始卖糯米饭的,加上我妈妈、我,算起来有几十年了。我很注意提高糯米饭的质量,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得好吃,其次是卖饭地点,要选人多的地方。收入根据卖的情况,有时多有时少。”     
在戈村,村民们常常交流做糯米饭的经验,积极参加政府开展的“为了社会共同健康”运动。现在,糯米饭专业户家家都有2间作坊,刷石灰,地上铺砖。煮糯米用的竹蔑洗得干干净净,其它用具,如浸米的盆、蒸饭的锅,还有箩筐里的衬布,也都洗净并晾干。在戈村,彩色糯米饭绝不使用色素,包糯米的叶子也是选择当季的植物,先用干净的水冲洗,然后把它放在大簸箕里,包糯米饭前再用毛巾擦拭干净。    
如今,戈村的糯米饭也颇受河内各大宾馆的青睐,索菲特尔、希尔顿、大宇、地平线等酒店纷纷前来订购。糯米饭这一传统工艺,让很多户村民有了稳定收入,经济条件改善。目前,每户村民日平均收入为20万越盾,最高能达40至50万越盾。大家都住上了砖瓦房,全村没有一家贫困户,一半人家生活达小康水平。也正因为如此,戈村的人们都非常珍惜祖上留下的糯米饭烹饪手艺,不仅完整地传承,还日益将它发扬光大。 

反馈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