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俊 -  
(VOVworld) - 昔日河内总魁地区,今日丹凤县新会乡至今依然保存一种有六百年历史的独特民间演唱形式——“船象”嘲剧或称船上嘲剧。尽管历经沧桑,但新会居民仍良好保护和传承这种传统艺术,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船上嘲剧是河内新会乡特有的传统艺术。几百年前,由尚会、翠会、永琪、盘龙四个村组成的总魁地区,通常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年份在文山陵举行庙会暨船上嘲剧节,缅怀15世纪击败明朝侵略军的文以诚将军。1416年文将军逝世后,当地居民结合本地传统演唱形式举行别具特色的船上嘲剧节。直到现在,庙会和船上嘲剧的由来依然是文化学家们的未解之谜。河内民间文化协会专家陶河说:“关于船象嘲剧或船上嘲剧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是,在二征夫人时期诞生。二是源于李佛慈和赵光复两军会师。三是总魁人民歌颂村城隍文以诚。最重要的是这种艺术表演的文化空间,总魁人民一直以来都是在自己的家乡举行船上嘲剧演唱的,而且延续了几百年”。
船上嘲剧节于农历正月15至21举行。几个村的村民连续七天七夜轮流演唱。演唱活动一般在一个宽阔的空地上举行。节日的揭幕活动是在象伏庙举行的祭祀仪式,随后是将城隍轿抬到村亭的抬轿仪式。为了举行船上嘲剧表演,人们要制作有轮子并可以移动的大木象和大木船。非常有趣的是,参加表演的主要是美女。中年女性扮演船主或指挥,是主唱;站在木船和木象上的则是13至16岁的少女,是副唱。这也许是人们管这种演唱形式叫作船上嘲剧或船象嘲剧的缘故吧。祭祀仪式部分,演唱气氛十分庄严,但到了晚上便改为男女对唱,唱腔也更为轻柔婉转。节日活动部分,除了歌舞表演外,还有各种民间游戏,如:下人棋、烹饪比赛、荡秋千等。据专家介绍,首次船上嘲剧节于1683年举行。参加表演的多达两百人,而且要经过精心排练。由于举办时间长、人数多、场地大,因此以前每25年才举办一次。时隔76年后,1998年,当象伏庙和文山陵被列入历史遗迹名录后,新会乡船上嘲剧节重新举行,且每年举办一次,但规模有所变小。船上嘲剧节和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嘲剧得以恢复主要靠当地居民,尤其是嘲剧俱乐部。新会乡嘲剧俱乐部主任吴氏秋告诉我们:“我们与文化专家挨家挨户登门拜访老艺人,还带着录音机,录下古嘲剧唱段。至今,我们才学会其中的一部分。这只是起步阶段,非常需要专家们的指导和帮助。”
新会船上嘲剧俱乐部于1998年成立,共有50名成员,年龄从18至20岁。俱乐部先后开办了多个学习班,每个班35名学员,其中不少是幼儿园老师和中学女生。在当地政府、组织和个人的热心帮助下,俱乐部经常举行表演活动,并吸引众多女生参加。
参加学习班的老师和女生是向本乡,乃至是周边各乡学生传授船上嘲剧的主力军。据统计,截止目前,俱乐部共向当地约一千名女生教授船上嘲剧,并完整编排了30个嘲剧唱段,其中有不少是当地特有的古嘲剧。作为一种文化精华,新会古嘲剧渗入了当地居民的血液中,成为了他们的精神食粮,也是他们的骄傲。
苏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