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秋 -  
(VOVworld)- 在莱州省,缝瑶族主要生活在辛霍县。和生活在该县的其他民族一样,缝瑶不仅把灶塘视为煮饭做菜的地方,更是其信仰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地方。
如今,尽管文化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但缝瑶族依然维持使用灶塘这一特色传统文化。
|
大灶
|
莱州省辛霍县缝瑶族有个观念:家有三间两厢、三个灶塘。在缝瑶的土墙屋子里,三个灶塘要严格按规定和禁忌设在一定的位置。
屋子左边的大灶,是从屋外大门往里看到的第一个灶塘。按瑶族的说法,这个炉灶叫做“Tồm dố”,用黏土堆成,用来煮大锅,比如煮猪糠、酿酒、煮洗澡水等。第二个设在厢房,稍小些,也用土堆成,叫做“Dồ ton”,用来煮饭做菜,服务日常生活。
第三个设在右厢房,不是堆起来的,而只是一个便于点柴火的圆坑。这个炉灶用于煮水或取暖,叫做“Dồ lao”。
在这三个炉灶中,第二个最为重要,被称作圣灶。缝瑶族祭祀灶神的书中说,这个灶塘被称为灶王,而在日常生活中,缝瑶族认为,这是灶神所在的位置。因此人不得在灶前站立,坐在上面或说脏话。
辛霍县芳苏林乡黄湖村村民秦乖罗旺说:“这个灶塘是灶神所在的地方,因此煮饭时要保持干净,缝瑶很忌讳把婴儿的尿布拿到灶塘上烘,女人不得对着灶门坐。大人要告诉小孩这些东西,让他们了解其中的道理和本民族文化。”
|
圣灶
|
为了保障第二个灶塘的盖建工作周全进行而不会触犯神灵,缝瑶族要选黄道吉日。他们一般选在阴历每月或从12月到次年二月底的初九、十九和二十九加固或新盖灶塘,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天灶神将上天。
堆灶塘用的黏土必须是好土,同时要准备好4块长1米、宽60公分的木板用作模子。灶塘呈长方形,高50公分,有两个放锅的孔和两个大小适宜且避风的灶口,这样煮起来才不废柴。缝瑶的灶塘可用15至20年。
辛霍县佐频乡佐频村村民巧奈明说:“建灶塘时,我家要选黄道吉日。堆灶塘的必须是细腻、不掺杂石块的黄土,这样才耐久,否则烧柴时卵石会爆裂,使灶塘也跟着开裂。只有这么讲究,新灶塘才不废柴、耐用,这样灶神才会保佑家里人身体健康,生活温饱。”
|
女人不得对着灶口坐
|
在缝瑶日常生活中,所有重大活动都在第二个灶塘那里举行。缝瑶族认为,如果犯了忌,家里人会遭遇不幸。尤其是在春节时,这个灶塘必须始终保持燃烧状态,火焰和烧红的木炭象征着祖先的双眼及其对后代的保佑。正因此,大年初一,瑶族家庭所有成员都烧香、贴纸,并在第二个灶塘前祭拜灶神。
说到瑶族灶塘的独特性,辛霍县瑶族文化研究艺人秦金夫表示:“在辛霍,这种堆式灶塘只有缝瑶才有。这种灶塘不仅便于日常生活,还具有深刻的虔灵意义。这是缝瑶自古以来的独特文化。尽管今天已经用上了煤气灶、电炉等各种非常方便的炉灶,但缝瑶依然习惯用本民族的灶塘。”
直到今天,莱州省辛霍县缝瑶两间三厢,三个炉灶的观念一直保持不变。炉灶的每一个角落都蕴含着各种风俗,是缝瑶与众不同的独特文化。
每逢春节,缝瑶族又围坐在灶塘旁。就是在灶塘旁讲述的故事孕育了瑶族世代相传的史诗、神话和民谣。(完)
巧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