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俊 -  
(VOVworld)- 沿着老1A号国道南行约50公里,在河内最边远的一片土地上坐落着一个小村庄——陶舍村。这是个农业村,因此没人想到,该村竟是民族乐器制造业的摇篮。
|
陶文撰艺人
|
陶舍村位于河内市郊区应和县东鲁乡。多个年代以来,陶舍村以制造民族传统乐器闻名。值得注意的是,制造者正是农民。这里制造的乐器包括:独弦琴、三十六线琴、月琴等。走进村口,游客不仅能闻到各种制琴木料的香味,还能听到各种琴声。
陶舍村制琴业始于200年前,由陶春兰大爷创立。19世纪中叶,陶舍村的制琴工匠就带着全家和亲戚、家庭到升龙城(今河内市)开坊创业。以自己勤劳灵巧的双手,陶舍制琴工匠制造出了精致的产品,供应京城。这使得各个手工艺村更加繁荣。
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陶舍制琴业日益壮大。村民尊陶春兰大爷为祖师。目前,陶舍村仍保留有祖师庙。每逢祭祖日,村民都会到祖师庙上香缅怀祖师。
陶春兰大爷的后代——陶春梅大爷在谈到村业的来源时说:“我的曾祖父年青时做木匠。有一次遇见一名外国制琴师后便热心学习技艺,后转了行。他本来就很熟木工,因此很快就能掌握制琴技术。生意发达了,他便回乡传业。他的徒弟中有不少人取得成功并在城里开店。从此,他的子孙从南到北到处都做该行。”
|
陶文撰艺人制作的乐器
|
在鼎盛时期,村里有50多户家庭从事制琴业。历史上曾有过一批制琴工匠被选入顺化宫廷。继承传统祖业,目前,村里的陶文撰艺人闻名全国。陶文撰老大爷是越南制琴业唯一一名国家级民间艺人和河内优秀艺人。做这一行40多年的他深悉行业的变迁。
他表示:“抗法救国战争时期,以及1945年八月革命前,我村的制琴业发展得很好。1954年实现和平后,我村仍保留祖业。但抗美救国战争时期,经济十分困难,该行发展不起来。战争结束后,村里人要到西贡(今胡志明市)、清化、南定等地谋生。”
陶文撰大爷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表示,制琴也很费功夫。制琴师要很熟手艺,至少也要懂木业。另外,还要有敏锐的耳朵和眼睛。从选材、晒料到配对、拼接、磨光等,都要按照传统手工技术进行。
做一把琴最难的工序是调音。制琴师既要懂得调整、又要懂得声音,使发出的声音能达到一定的标准。
|
陶舍村乐器文明远近 |
来到陶舍,游客更感惊奇的是,陶舍是大多数民族乐器的供应地,但没有一名制琴师接受过音乐基础培训。他们只是单纯按照前辈留下来的调音技术制琴。尽管如此,售出产品因未达标而被退回的情况却很罕见。
多个省的乐师亲自来陶舍村订货,甚至外国乐师也找到了这里。河内客户阿豪说:“陶舍琴凭借当地制琴师灵巧的双手而与众不同。因此,能继承祖业也是因为懂得观察、试听、调音尤其是双手的感觉。传承祖业的秘诀在于言传身教。”
今天的陶舍村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村民依然保持着多个时代以来的生活习惯。村里的“农民艺人”仍一天天专心地向琴内注入心灵中最精髓的东西。这是家乡培育了他们的东西,让他们得以继承祖业。(完)
苏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