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英 -  
(VOVworld)-位于河内栋多郡文章坊一条名为灵光的小巷子里,陈沿海老师的家多年来成为了不少残疾人学习和工作的地方。30多年来,陈老师花了不少精力和金钱帮助不幸的孩子,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曾经在商业行业任职业教育老师的陈沿海经常在还剑湖边散步,亲眼看到人行道上不少孩子有的蜷缩一处,有的向别人乞讨,有的因饥饿而偷别人的东西,陈老师就问他们并给他们东西吃。
了解越多,他越意识到社会上还有很多可怜的孩子,他舍不得放弃这些孩子。但又分身乏术,不能一边在国家单位工作,一边做慈善。
1982年,他退休后,就把自己的时间都给了这些不幸的孩子。刚开始,他同几个朋友一起教孩子们裁缝手艺。
到了2001年,陈老师的慈善之家被正式命名为越南人道职业培训和创造就业中心。
在中心里,陈老师张贴了很多胡志明主席的语录。陈老师认为,这些教导是他越过困难的动力。他深刻领会胡志明主席的道德思想,决心以无比的坚韧、耐心,最无私地为社会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他说:“有胡伯伯的照片在身边,并牢记胡主席的教导“世上无难事”让我有更高的决心来实现胡伯伯的思想,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正如胡志明主席所教导的,自己走的路困难再多,只要有决心就能达成愿望。正因此,学习胡志明思想的这场政治运动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如果不是胡志明主席的教导指引,这30多年来,我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事业,且成果也不会是这样”。
吃住问题解决后,陈老师就请人来教孩子们,找订单给孩子们做,同时积极扩大关系,与纺织服装企业签合同,让孩子们有工作、有收入。每年,中心可对100名家境困难和残疾孩子进行职业培训。
他说:“一年能对100人进行职业培训,国家也少了负担,重要的是,孩子们有了工作,消除了自卑,并为社会生产产品,另外,孩子们自己和家庭也相应减少了困难。这是一个崇高的目标,实际上,我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但我会尽量做下去”。
中心的二楼用于缝制婚纱和饰物。闷热的夏天,电风扇呼呼地吹,手机播放着音乐,家住富寿省的陈氏海李患有动作行为障碍,她正在专注地为一套婚纱做装饰。
25年来,她一直呆在家里,经人介绍,小陈进入陈老师的中心学习。3年后,小陈学会了手艺,并有了收入。
她说: “以前,我从没想过能学手艺养活自己。到中心学习后,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学会了一些。现在我有收入了,每月平均100万越盾。在家里,看着同龄的朋友健健康康,能做很多事,再看自己,感觉很难过。现在到了中心,与朋友们一起,我心情好多了”。
家在和平省的丁交玲今年20岁,患有下肢残疾,她在中心已经2年了。有工作,有收入,可以自食其力,小玲说,在陈老师的中心工作,觉得生活有了意义。
她说:“我想,尽管自己是残疾人,但也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这里环境较好,我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老师就像我的第二个父亲,有时照顾我比我妈还好。老师经常像朋友一样与我们谈心”。
尽管近80高龄,腿脚不灵活了,眼睛也看不清楚了,但陈沿海老师依然牵挂着那些不幸的生命。他见证了很多孩子越过困难,获得了幸福。中心里的大多数孩子有书读,有工作,有人与他们分享,还有爱。
在与陈老师告别前,他对我们幽默地说“ 这里可能是运载特殊乘客的最后一站”。我们仿佛看到这位年迈的老师正驾驶着一艘巨轮驶向成功 的终点站。(完)
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