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原史诗——西原特色文化

      (VOVworld) - 越南中部高原——西原地区的深山密林中居住着莫侬族、埃德族、巴那族、嘉莱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这块土地充满神秘色彩,不仅有锣钲文化、刺牛节、竹竿酒,也是通过口传方式世代传承的长歌——西原史诗的发源地。
西原史诗——西原特色文化 - ảnh 1
史诗学习班
      在人类文学史中,史诗一般是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长诗,如:古希腊的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这些作品通常是诗与歌的有机结合。70多年前,一些法国学者首次发现越南西原地区埃德族的史诗《达姆伞》,并公之于众。自那以后,越南有关方面又搜集到了巴那、嘉莱、莫侬等多个民族的史诗。西原地区史诗是一个庞大的宝库,是西原各族人民社会历史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编年史。史诗中有关于天地和人类诞生的描述,充满神话色彩,也有关于西原各个民族风俗习惯的概括,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其中著名的长歌有埃德族的《达姆伞》(Đam San)、《轻攸》(Khinh Du),巴那族的《亚姆诺伊》(Dam Noi)、《兴志恩》(Xing Chion)、《兴撤涅》(Xing Cho Nhiep)等,莫侬族的《迪昂寨的收割季节》、《神杆》等。西原史诗主要歌颂为战胜黑暗势力,保卫村寨安宁立下大功的英雄。通过史诗的叙说和演唱,人们可以感受到西原各族人民的文化特色。
西原史诗——西原特色文化 - ảnh 2
      西原史诗可以在不同场所和空间演唱。老艺人通常在传统盛会或村寨重大活动上演唱。一般来说,他们是坐在火炉旁向当地居民讲述母系社会时期的故事或日常生活、人生百态。讲述方式十分简单。他们是这样开头的:“男孩女孩呀,远的近的男孩女孩呀,请靠过来,到红彤彤的火炉旁来,听母亲给你讲,姥姥给你讲男人和女人的爱情故事。”每个夜晚,艺人可以坐着或躺着说唱史诗,但位置和空间一定要庄严,听者要绝对保持安静。这个庄严的空间体现了西原史诗的灵魂。
      西原史诗通常通过口传方式传承,且大部分起源于民间。每一部史诗要几夜才能讲完,甚至有些要连续说唱四五天。这取决于唱者的想象力和精神状态。
史诗的长短和旋律将随着故事的内容和唱者的兴致而变化。唱者可以连说带唱,也可以对话或按照舞台艺术表演形式模仿各种动作,因此会说唱史诗的艺人被视为当地的“宝贵财富”。
在当地人眼里,他们是多栖艺人,既会创作、导演、编排各种情节,又能扮演各种人物,无论是男还是女,无论是天使还是魔鬼,同时还能充当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评论员。通过唱者的说唱,史诗变成了用不同语言和美丽画面讲述的动人爱情故事,反映古老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婚俗,让听者能了解该民族的起源、风俗习惯,以及饮食、服饰、音乐等方面的文化。伊万是一位专门搜集史诗的专家。
他是这样讲述埃德族史诗《达姆伞》中关于达姆伞妻子的片段的:“根据史诗,达姆伞有一位贤惠美丽的妻子。她的皮肤白如花,每走一步,东边村寨的小伙子回头看,西边村寨的小伙子偷偷看。前面看美如石像,后面看优美动人,百看不厌。”
西原史诗——西原特色文化 - ảnh 3
老艺人在给村民说唱史诗
      截止目前,搜集到的西原史诗多达数百篇,是越南西原地区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百科全书。可惜的是,关注史诗的人越来越少,会讲、会唱史诗的人也越来越少,且年纪越来越大。
人们担心上述遗产将跟着这些艺人去到另一个世界而失传。为了实现建设极富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目标,越南有关部门主张搜集并翻译西原史诗,让它走向全世界。10年来,文化部门共投入200亿越盾,搜集、录音数百部史诗,同时开办多个史诗学习班,开展史诗进校园活动,并在民歌民舞汇演中纳入史诗表演内容。
目前,有关部门正编制文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西原史诗为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完)

反馈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