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边省奠边县纳奏乡赫蒙族的舂糍粑习俗

      (VOVworld)按赫蒙族的观念,糍粑象征着人类和万物之母的月亮和太阳。奠边省奠边县纳奏乡赫蒙族一般在春节或收割后舂糍粑。

奠边省奠边县纳奏乡赫蒙族的舂糍粑习俗 - ảnh 1

      在和我们的交谈中,纳奏乡居民杨阿彻一直喜笑颜开。能不高兴吗,因为纳奏乡八名男女青年不久前在奠边省民族文化节的制作糍粑比赛上喜获一等奖。
      他口在笑,眼也在笑,并告诉我们,纳奏乡代表队参加做糍粑比赛好多次了。虽然曾多次得奖,但这次还是觉得很高兴。
      讲起本民族的做糍粑习俗,杨阿彻操着一口赫蒙族口音的普通话对我们说:
“老人也没教什么,但长大了我们都会做,因为这是赫蒙族的传统风俗和习惯。每到年29,我们便浸泡糯米,准备舂糍粑。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儿都喜欢吃糍粑。我们做的这种糍粑能放很久,约一个月呢。放久了,它会变硬,但只要炸一下就行了,非常好吃,也很酥。如果米香的话,那就更好吃了。”

      在赫蒙族村寨,家家做糍粑,全村做糍粑。这种用舂烂的糯米做成,并捏成圆形放在黄精叶上的饼类食物,是赫蒙族的日常食品,因此,每次上山干活种地饿了他们就拿出来吃。此外,亲人忌日他们也做糍粑。
      杨阿彻告诉我们:
“与做糍粑有关的主要习俗是祭祀祖先和过世的父母。春节时,做糍粑旨在请他们回来跟家人一起过年。要把糍粑摆在祭台上。按我们的风俗,父母和亲人的忌日一定要做糍粑。忌日当天,要做一个大的,放在一个簸箕上,忌日一整天都要摆在祭台前祭祀。赫蒙族在世时吃糍粑,去世了也吃糍粑。”

      有时全村人都舂糍粑。那是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候。一到年29,在赫蒙族人聚居的村庄,家家户户浸泡糯米和蒸糯米饭。年30上午开始舂糍粑,下午准备过赫蒙族的“鸡节”。因此,过节时,赫蒙族村庄到处是咚咚的舂米声和浓郁的糯米香。

      说起做糍粑,那可是一件相当费工夫和时间的活儿。据纳奏乡糍粑队成员杨氏茄介绍,其工序是碾磨稻谷,浸透糯米,放进甑里蒸熟,舂好再捏成饼状。也就是说,要花上整整一天才能做成。
      杨氏茄告诉我们:“要想做好的糍粑,首先要选好米。好米就是血糯米,白米也行,但颗粒要大而均匀,蒸好了之后米要柔糯。我一般泡一天米,蒸也要一个小时左右,这样才熟透。蒸熟后,要用手摸,觉得够柔糯了,就在上面再洒点水,让其熟透了才行,有粘性更好。准备舂米时,要选好芝麻,炒熟,并舂一舂。还要煮蛋,去掉蛋白,把蛋黄抹在手上和捏糍粑的用具上,以防粘上。蒸好米后,要趁热舂。凉了才舂,糍粑不柔腻,而且会变得干硬,揉捏后会龟裂,不好吃。舂好了也要赶紧揉捏,凉了是捏不成的。”

奠边省奠边县纳奏乡赫蒙族的舂糍粑习俗 - ảnh 2

      如今,舂糍粑已不再是纳奏乡每个赫蒙族家庭的事情了。该乡成立了数十个舂糍粑队,而且还经常被邀请参加省里的民族文化日活动,以演示赫蒙族舂糍粑的过程。
      今天,纳奏乡有两支队,每对两男两女参加制作糍粑比赛。小伙子要健壮才能扛得动舂糍粑的杵槌。姑娘们要心灵手巧才能揉捏好糍粑。
      纳奏乡糍粑队成员汪阿胜说:
“昨晚,我队就浸泡糯米了。今天一大早就蒸米舂糍粑。舂的时间大约10到15分钟。杵槌重约30到40公斤。舂时要使劲儿并且手劲要均匀,这样糯米才粘稠柔韧。男的舂米,女的揉捏。可累了。但今天得了大奖还是很高兴。我们参加很多这样的活动了。在村里经常舂糍粑。春节更多。”

      只要糍粑还是赫蒙族的祭品和传统食品一天,赫蒙族男女青年就会舂糍粑一天。(完)

 

相关新闻

反馈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