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VWORLD) -提起埃德族民歌,人们总会提到科优调(K’ưt)和挨累调(Eirei)。如果说科优调漫无边际,没有具体的节奏,那么挨累调则更侧重自叙谈情,是一种欢快、热闹的调子,是生动的音乐交谈。
千百年来,演唱挨累调已经成为西原地区埃德族的一项社区文化活动。它的节奏欢快、洒脱,一般在人多的地方唱,通过押韵的歌词得到生动表达,形成既充满诗意,又极具乐感的旋律。一句句歌词如链条般紧扣在一起。
以前,挨累调在埃德族的任何喜庆活动中演唱,只有在葬礼上才有丁南管(Dinh nam)伴奏。后来,群众文艺活动鼓励配上伴奏音乐,特别是唱挨累调时常用丁南管伴奏或有人伴唱。
多乐省邦美蜀市居民阿耶多告诉记者:“目前,很多人唱挨累调时要吹丁南管伴奏。但以前,很多人唱挨累调时,不需丁南管伴奏。只唱押韵的歌词。就像干唱一样。听起来不那么协调、生动。有了丁南管伴奏,更好听,节奏更为协调,唱时有丁南管伴奏如同人们唱歌时有琴声准确相伴,这样听起来才好。”
埃德族的挨累调大部分是对歌。有三种对歌,包括:谈情交友对歌,赞颂生活美的对歌和教导子孙对歌,以及猜谜对歌。
挨累调的特别之处在于不仅有男女对唱,还有男男对唱、女女对唱。这好像两人在用音乐交谈。
据多乐省格穆加县艺人阿元阮介绍,唱挨累调特别是用挨累调对歌很难,并不是谁都能唱的。只有诸神告诉了声韵平仄的人,才能唱。他们必须掌握好旋律,领会能力强,学会多个押韵、富有形象性的歌词,能迅速对答。
阿元阮说: “村里举行刺牛节或葬礼时,大人唱 ,男女青年喝竹竿酒,醉意正酣时便会吹起丁南管并唱起挨累调。他们押的韵朝向这个人、那个人。姑娘看上某个小伙子时,就会朝着他唱,随后小伙子将对上姑娘刚唱的韵。有些青年男女就是通过挨累调对唱活动成为伴侣的。”
挨累调也可以一个人唱。这时,它具有叙事性质,表达唱者心中的忧愁、思念、欢乐,歌颂家庭亲情、友情、对家乡的热爱,或是前人对后人的叮嘱。
同样的挨累调旋律,每个人、每个地区的歌词可以不同,因为这是自己创作的作品。
以前,挨累调通常在上坡田的路上或弃墓礼和送别死者的葬礼上唱。如今,出于服务旅游和融入现代社会的目的,埃德族可随时随地演唱挨累调。以其欢快、热闹的节奏,挨累调很快就在定亲、婚礼或全村的节日上唱开了。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也成为了多位音乐家创作关于多乐省、西原地区的著名歌曲的素材,如:《若还相爱请回邦美蜀》、《赫艳上坡田》等。不过,和史诗、锣钲一样,埃德族的挨累调正面临失传危机,因为后继无人。
音乐家、民间文化研究专家玲娥涅克丹认为,保护和传授挨累调很难,因为没有演唱的环境,民间艺人越来越少,热心于此的人也少之又少。
她说:“过去,村里有按族规用押韵的词句处罚犯错者的习俗。除了处罚外,人们相见聊天时也常唱科优调、挨累调。这些活动现在不见了。要举行各种礼仪、喜事时,才能对歌、赛歌、猜谜,但现在没有演唱的环境,也没人传授,因此失传的危机极高。”
伴随现代生活的是操劳忧心,因此急需用音乐对话这种形式,来丰富和美化埃德族人的精神活动。挨累调中的音乐故事是否得以传承,有赖于埃德族自身,因为他们就是这种触动人心的押韵唱法的主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