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俊 -  
(VOVworld) - 在越南54个民族中,京族(又称越族)自古就群居在红河平原地区古老的土地上,并与水稻种植业密切相关。历经多个发展时期,种植水稻不仅提供了养活人们的粮食,还创造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间和悠久的传统历史,进而形成了红河稻作文明。
据研究资料显示,由红河和太平河淤沙冲积而成的红河平原是古代越族人的发源地。越族人祖先也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种的民族。他们利用湿热、多雨、湖泊和江河众多等自然条件种植水稻,并将其发展成为维生手段。由此,越族自然而然地将大米作为基本食物,并按照自给自足模式种植蔬果和捕捞鱼虾。也因此,越族餐桌上的食谱主要是用大米煮成的米饭、各种蔬菜和水产。
在发展进程中,京族积累了丰富的种植水稻、兴修水利、筑堤、挖渠、复种、连作等经验。由于以种植水稻为主,他们的生活完全依赖于大自然,受到各方面自然条件的直接影响,进而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有特色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信仰,例如:祭祀祖先,祭祀风、雨、雷、电四法等,也形成了京族别具特色的文化。多种传统 文化艺术活动,如:嘲剧、水上木偶戏等,证明了红河平原居民的创造能力。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原住民,越族始终走在征服大自然、开拓新土地、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前列。随着时间的推移,北部红河平原、中北部平原和南部九龙江平原等适宜水稻生长的土地吸引了大量京族人前往定居并从事稻米生产。水稻种植业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越南人,但只是在20多年前,国家出台田地承包政策和给农民下放自主权后,水稻种植业才真正发生变化。这项政策的实践性使稻米生产取得了突破。
武松春教授告诉我们:“越南于1989年开始出口大米,从缺粮阶段进入到出口大米阶段。这得益于科学家们培育出了多种高产新稻种、国家投资兴修水利并颁行多项适合政策,激励了农民大量生产大米,既能自己致富,又可以实现出口。”
有了适合的发展政策,短短20多年时间,越南就从一个缺粮国,一跃成为世界大米出口强国。去年,越南共出口大米70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由于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其中制定了关于规划建设大型农田、应用新科技等的具体指标,越南稻米生产发生了新的变化,提高了大米出口数量和价值。
水稻种植业现代化主张得到了全国农民的热烈响应。河内国威县安内乡农民阮氏八告诉记者:“农业生产机械化对我乡农民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可以减少包括我家在内所有农民家庭的劳动力,而且还可以省掉多道工序,如:插秧、浇水,进而减少支出。”
以前,水稻、大米只能使人们填饱肚子,而现在它已成为了使农民走上富裕路的一种极富价值的商品。合理的政策使稻米生产发生了积极转变,也鼓励了出口,让农民更加放心、坚持生产稻米。
九龙江平原稻米生产基地之一的安江省农民阮友籁表示:“以前,我们各种各的,所以稻种不统一,现在我们采用同一个模式,统一种植一个稻种。每次看到一望无际的稻田,就好像着了迷一样,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京族遍布越南全国各地。在融入国际时期,越南稻米不仅是养育人们的粮食,也使红河水稻文明大放异彩,并成为了建设极富越南民族特色文化的基础。
苏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