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俊 -  
(VOVworld)- 对拉格莱族来说,只有富人才能拥有马锣并在各项礼仪中使用,穷人因此创造了声音类似马锣但更为简单朴素的乐器——扎比琴。20年前,音乐家陈进创作的歌曲《扎比之梦》无意中让它走进了公众的视野。正是这首著名的歌曲让不少游客慕名来到拉格莱族的巴累,即村寨,了解扎比琴和扎比之梦。
《扎比之梦》中唱道:“在那里有一座高山,有两人相爱。他们不用渡过严寒、酷热和风雨,而只有相爱的季节。在那里,白羊群在山丘上闲逛。一座贫穷的茅草房,一座安乐的高脚屋。在那里,他们正过着平安的生活。尽管贫困,但人人都有把扎比琴......。爱自由者请上山聆听扎比琴声......”。
歌词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描绘了一幅田园风光美景。每当这首歌唱起,人们就感觉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忧愁、烦恼好像一扫而光,而眼前浮现的则是广阔无垠的草原、回到大自然母亲怀抱中无拘无束的游牧生活、充满着山区浪漫自由的生活气息的扎比之梦。
在扎比之梦中,人和人之间似乎只有爱。也许因为如此,在想起扎比琴时,不少人自问:扎比之梦是真的吗?扎比琴长啥样?出于一种盼望已久的忐忑心情,我们来到了扎比琴的家乡——庆和省庆山山区。
在专门研究庆和省庆山县拉格莱族的民间文化研究专家牟国进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当地极少数会制作扎比琴的人——必能顺。
在夏季的一个宁静中午传来的扎比琴声,使山林、草原显得更为祥和平安。接待我们的必能顺说,今天的拉格莱族人依然在节日盛会上弹奏扎比琴,但会做会弹的人却少之又少。幸运的是,我们来到他家时,亲眼看到了他正在制作的几把扎比琴。就这样,围绕琴的谈说就热闹起来了。
据必能顺介绍,扎比琴使用巴苦竹(Bambusa balcooa)竿的一段制作而成。最理想的竹料是身段粗大,两头有竹节疙瘩,皮很薄的竹竿。琴身长度为30多公分,直径约10公分。选好竹子后,人们用烧红的铁钻在竹身上钻孔。这些小孔的作用是使琴弦在弹起时能发出声音。
必能顺介绍说:“这把琴我正在完善之中,要给它钻6个孔,两个孔在两头,这样琴声将显得更悠远,其他的孔是发声的。这些孔排成一列,就能发出不同的音调。”
扎比琴制作的整个过程全为手工,看必能顺的动作尤其是劈开竹身上的皮制作琴弦的动作十分精准。他用刀尖顺着琴身划出一根根琴弦。就这样,12次熟练的动作就做成了12根分为不同音域的6对琴弦。接着,他把一个个削得光滑的小竹片放在两根并行的琴弦中间,旨在形成丰富多样的音调。
完成所有工序后,他把琴捧在怀里,试弹一两声。从这个时刻起,扎比琴就开始奏出拉格莱族人心中的声音。
“谁爱自由爱绿林,就上山听扎比琴。几根琴弦奏起,载满拉格莱族的灵魂。我听扎比琴心起涟漪,是因为扎比之梦。”正如音乐家陈进创作的歌曲所唱的,扎比琴在拉格莱族生活中必不可少。扎比琴是山林的声音,心中的声音,展现的是拉格莱族的心灵。
牟国进说:“对拉格莱族来说,扎比琴是马锣的缩影。在拉格莱族的民歌中,马锣不可缺少。由于扎比琴声和马锣相仿,所以他们可以带到田里,还可以随时教孩子弹琴。女人在背孩子时也能弹琴。就这样,扎比琴成为了拉格莱族马锣系统中的一种乐器。”
每当村民围坐在篝火旁,村里老人又讲起扎比琴盛行年代的故事。雨季初的某个晚上,拉格莱族奏起《青蛙》这首曲子,让人听起来有些凄凉。有时候上坡田种地落下东西时,扎比琴就奏起欢快的《落东西》曲,旨在通知大家谁拿到了就还给自己。恋爱中的男女青年依依不舍的时候,小伙子抱着扎比琴奏响《你留下吧我回去了》一曲。
可以说,扎比琴出现在拉格莱族文化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它承载着尽管还贫困,但心胸宽广、豪爽大方的拉格莱族人的梦想。他们的梦想很朴素,就是人人都能听到代表着山林之声的扎比琴声。(完)
苏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