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锋 -  
(VOVWORLD) - 当稻谷即将成熟时,宣光省的岱依族同胞便又要忙碌地为举行舂扁米节做准备。此时,整个村庄弥漫着烤糯米的香气,舂扁米的声音、筛米的忙碌景象,以及人们的欢声笑语,为游客带来了一种热闹非凡的氛围。
舂扁米节,也被称为“舂豪茅节”(Tăm Khảu Mảu),是宣光省岱依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每年农历九月举行。当糯稻金黄一片时,岱依族人民便会举行舂扁米节,也叫做“迎月节”、十月丰收节,为每年的农历新年做准备。在凉爽的秋天,舂扁米节不仅是新一轮收获的开始,也是当地人民文化交流、增强团结的时刻。舂扁米节不仅对农业生产者意义重大,同时也具有深刻的精神意义。
做扁米首先要选好稻谷。 |
宣光省霑化县中河乡郎长村的天曲艺人麻德蒙讲道:“每逢农历九月十五至十六,村民们便会提前收割仍然青绿的稻谷,用来制作扁米饼,祭祀天神,祈求丰收、仓满粮丰、生活顺遂,来年再获丰收。岱依族同胞认为只有举行了这个节日,才能安心耕作。”
稻谷拿去舂捣时,村民们会组织庆祝活动,随着捣米的节奏欢呼起舞。舂扁米节的灵魂和独特之处就在于捣米的过程。
节日的音乐节奏源自舂扁米节和“冠龙”(即捣米动作与敲击木槽的艺术)的和谐结合。杵和木槽原本是劳动工具,用来将稻谷脱壳制成大米。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这些工具也演变成了节日的乐器和道具。捣米的杵由适手的橡树枝制作而成,长约1.5米;木槽则形似独木舟。
制作扁米饼的稻谷必须经过严格挑选,需为糯稻,且颗粒饱满,颜色均匀。扁米饼的制作方式有两种,可以先煮熟稻谷或稍微炒熟,冷却后再捣碎,筛去壳后再放入木槽中继续捣制。宣光省霑化县中河乡的岱依族大姐关氏显表示:“这些米饼是用当地人民亲手种植的糯米制作的,此外,还制作糯米糕饼。”
捣米的过程分为六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特定的节奏,寓意不同,既有精神层面的象征,也包含着丰饶的意愿。捣米的节奏表达了对爱情、道德、意志、感情的歌颂,是心灵的温暖信号,是联系社区的纽带,点燃了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关氏显大姐进一步表示:“她在岱依族村庄的稻田中长大,米饭和米饼哺育她成长。因此,她深知这个节日的独特之处,并通过参与节日活动来保留和传承祖先留下的文化价值。”
在制作米饼时,舂好的米要冷却后才能捣,如果还温热的话,则必须轻轻捣制,以免米饼被捣碎。为了保持米饼的香味和韧性,通常会用香蕉叶或芭蕉叶将米饼小心包好。米饼还可用于制作许多具有民族风味的美食。新鲜的米饼可以作为甜点,与熟透的香蕉一起食用,香甜的米饼与秋末的熟香蕉风味相得益彰。此外,新鲜的米饼还可以用来煮粥,粥质粘稠,口感鲜美,既清香又滑润。新鲜的米饼也可炒制成蓬松的爆米饼,口感酥脆香甜。米饼也可以用来蒸糯米饭,包在绿色的芭蕉叶中,整日都能保持柔韧芳香。使用新鲜米饼制作的美食独特而美味,展现了岱依族同胞饮食文化的魅力。
在制作米饼时,米要冷却后才能捣。 |
在舂扁米节中,子孙们通常会将第一份米饼、第一碗米粥和刚出锅的蒸米饭敬献给祖先和土地爷,以表达对天地和祖先的深厚感恩之情,并祈愿继续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宣光省霑化县中河乡的萧文史表示:“中河乡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因此,舂扁米节是岱依族人民自古以来的文化习俗。为了扩大节日规模,并将其发展为地方特色旅游产品,中河乡特举办舂扁米节,以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特色,并推广地方农产品。”
舂扁米节是岱依族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传统仪式,宣光省岱依族同胞的舂扁米节现已被越南文化体育与旅游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当地人民带来了对这一独特节日的自豪感。
永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