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俊 -  
从字面上看,“炉禁”两字就已经形象地勾勒出村庄的历史和主要特征。在越语里,“炉禁”的意思为“陶窑”,由于当地村民世世代代从事制陶业,故村庄和周边地区都以此而得名。村里的老手工艺人郑文平告诉记者:“据老一辈讲,我们村的制陶手艺最早是从北方带来的,大约250年前,制陶祖师爷---陶炉艺的一些学徒来到这里,教会村民制陶。后来,陶炉艺被历代皇帝敕封为‘陶艺祖师’。小时候听老人说,以前村里制陶业很红火,人们吃穿不愁,生活幸福。每年的开工时间从1月到8月,雨季一来就开始休息,吃喝玩乐,日子过得非常富裕。”
如今,炉禁村民仍以这位祖师们爷姓“陶”为其尊称。最初,村里供奉陶祖的场所只是一间小庙,后来大家出钱出力,将它翻修成一座祠堂。1874年,炉禁村从玉万村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村庄。自那以后,陶祖祠堂的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为炉禁村的村亭并一直保留至今。每年,炉禁村民都会在亭里举办隆重的祭拜陶祖仪式,同时祈求国泰民安。通过每年的祭拜仪式,村里的年轻人也更加珍惜祖传的手艺,对开创和传承陶艺的祖辈们,多了份敬重和感恩之情。
过去,炉禁村家家户户都制作陶器。经过世代传承,这里的陶器享誉四方。如今,村中仍然保存着许多和制陶相关的地名,如:陶巷、陶丘、砖窑巷……炉禁村的陶器品种丰富,规格齐全,受到各地人们的喜爱。凭藉灵巧的双手、独特的审美眼光和丰富的创造力,村里的陶匠们将一块块没有生命的泥土,变成了一件件充满艺术魅力、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用品。越南考古研究院副教授阮克史博士说:“在陶瓷收藏界,大家都知道炉禁村的陶器种类非常丰富,既有用作建筑材料的砖瓦,又有炉、瓶、锅、罐、壶等日常家居用品,以及举办礼仪庆典活动的物品。其中,工艺水平最高、地方特色最浓郁的要数瓦陶,此外还有一些釉陶器。这些陶器对研究盖江两岸悠久的人类居住史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仍有许多古陶器保存在民间,这里的人们也依然从事着制陶业,当然,现在生产的陶器和以前的不同了。”
由于交通运输的便利,炉禁村的陶器行销全国各地,一些村庄效仿它开始了制陶,但无论何时,顾客们还是更喜爱炉禁村的产品。如今,随着各种新材料的运用,家居用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炉禁村的很多陶器品种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只保存在一些年迈的老匠人记忆中。村民纷纷转行,古老的陶村开始面临昔日辉煌不再的困境。现在,村里的陶器生产只集中于部分市场仍有销路的产品,如各式火炉。虽然日子不如从前,但仍有不少户家庭在坚守着祖先留传下来的技术,并将这份手工艺血脉默默传给下一代。村里一位叫阿黄的年轻人告诉记者:“村里的制陶手艺是祖辈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我应当继承传统,而不是丢掉。我爹曾说过,绝不能让手艺失传。虽然制陶很辛苦,但我很喜欢,我也一定会努力创新,让我们的产品卖得越来越好。”
今日的炉禁村,虽然不再有船只忙碌装货、奔往各地的热闹景象,但来到这里的游客,仍会发现各家院子里都堆满了红色的粘土,这些粘土主要用来制作不同规格的火炉。除此之外,炉禁村还有一些产品走进了百姓家和宾馆的厨房。
现在,越南国际旅游贸易股份公司(Vinatour)已将参观炉禁村列入“盖江沿岸游”线路。传统的手工制陶技术,各种新奇美观的陶器,尤其是那些体现越南饮食文化的餐具,无不给外国游客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炉禁村还日益受到科学界、文化界研究人员的关注,通过学者们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个传统手工艺村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因为炉禁村不仅保存了鲜活的历史记忆,而且它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现代生活的宝贵财富。
苏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