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镇武庙坐地拔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VOVWORLD) -不久前,河内龙边郡石盘坊镇武庙的坐地拔河传统礼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内镇武庙坐地拔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 ảnh 1

镇武庙的坐地拔河是特色民间艺术表演,受到当地居民的维护和传承。这项独特文化活动于每年农历3月初3在镇武庙会举行,体现当地居民对圣人的虔敬,反映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坐地拔河在粘土地上进行,使用长25至30米,直径5厘米的大而滑的长绳。石盘坊坐地拔河的一个特殊是拔河用的大柱子根部牢牢埋在地下,上面齐膝高的地方有穿绳的孔。

据传说,昔日玉池村(今河内龙边郡石盘坊)闹旱灾,村里12口井枯了11口,只有跌区的水井还有水。唐区和集区的小伙子来打水。跌区的小伙子怕水打没了便加以阻止。双方拉拉扯扯,但又怕水掉地下,因此,干脆坐下来抱着水桶拉。就这样拉拉扯扯,绳子断了。旱灾过后,想起当时的情景,村里老人就想出了坐地拔河这个游戏,让大家在村庙会上举行,祈求风调雨顺。

河内镇武庙坐地拔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 ảnh 2

庙会开幕前,玉池村村民便准备挑选拔河队员。第一个要求是必须出生在一个5代人在村里生活,并且规规矩矩的家庭。

玉池村有三个区,当地叫做“曼”,包括唐区、跌区、集区。每个区派一队参加。节日当天,各区队员在镇武庙集合,进庙献祭,然后才进行比赛。每个队一般有15至24人,指挥被称为“旗总”。镇武庙遗迹管理委员会主任吴光凯表示  :“每队的人数每年不同,并由组委会规定,有15人、17人、19人、24人,今年我们定为19人。拔河队员由每个区自己选,一般是18至35岁的男人,必须是青壮劳力,道德品质好,深受村民喜爱”。

拔河比赛前,将绳索穿过孔放在地下。拔河队员席地而坐,两腿一伸一曲,两手一只缩在胸前,一只将绳子紧紧夹在腋下。随着“咿呀,拉”一声令下,比赛开始。

河内镇武庙坐地拔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 ảnh 3

龙边郡石盘坊塘区居民范维东说  : “坐地拔河的好处是我们可以用腿的力蹬地,用后背的力抓紧绳子。同时,不仅用手的拉力,也用整个身体即背部和肩部肌肉的拉力”。

随着两位“旗总” “咿呀,拉”一声令下,比赛开始。龙边郡石盘坊的“旗总”阮玉梅说  :“别的地方的拔河,强队往往能获胜。这里的坐地拔河有大柱子,且坐在地上,所以弱队也能挺下去。这是一项集体比赛,全队要同心协力。队员要注意看‘旗总’的手势,因为在喧闹的环境中,听不见说话的。有时我说拉,但队员不动,那么就要以举旗为令”。

坐地拔河比赛的一个特别注意的是,尽管竞争激烈,但大多数居民都希望塘区队获胜,玉池村村民认为,塘区是玉池村种庄稼的地方, 塘区胜了,这一年村民就能身体健康,获大丰收,吉祥如意。

坐地拔河多年来一直得到石盘村居民的维护和传承。全村人人自愿参加,没有私心,不论胜负。另外,村里的拔河和其他活动也为增进村民团结作出重要贡献。

相关新闻

反馈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