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少浦、永锋 -  
(VOVWORLD) - 河江省箐门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有16个民族共同生活,其中侬族占44%。侬族人民代代相传,保留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侬族女性同胞至今仍保留着染布和制作服装的传统技艺。这项技艺历史悠久,是当地人民文化的重要体现。
从古至今,箐门乡的侬族女子都自己设计并缝制服装。她们的服装风格简朴,以靛蓝色为主色调。而靛蓝染色的技巧是制作美丽服装的关键所在。箐门乡塔木干村的侬族大娘黄氏芳表示:“靛蓝染色的工序非常繁琐,包括从准备材料到染布、将布料浸泡在靛蓝染液中。每天要把布从靛蓝染液中捞出来两到三次晾干,然后再浸泡进去。重复这个步骤将近一个月,才能得到满意的靛蓝布料。”
“靛蓝染色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序,既需要技术也需要耐心。” |
靛蓝树在阳历三月份种植,三到四个月后可以收割,用来发酵染色,并配合一些其他材料,如石灰、棕榈皮和牛皮等。黄氏芳大娘还说道:“靛蓝染色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序,既需要技术也需要耐心。这里的侬族人使用纯手工的方式,染出的布料色泽深沉,直到布料破损也不褪色。此外,靛蓝染色的布料穿起来非常凉爽干净,洗涤时不需要肥皂,只需稍加搓洗即可。村民们通常用靛蓝染色的布料制作衣服和头巾。”
关于染布过程,箐门乡箐门村的卢文德表示:“我们会先把棕榈皮煮一个小时,煮完后将其浸泡,直到颜色变红。其中还需加入牛皮,然后将液体和炉灰混合,以获得染色液。布料需要浸泡3-5天,布料变黑后再捞起继续浸泡。捞出布料后,待水滴干并感到布料略微干燥时,再次浸泡。如果染色效果良好,大约需要二三十天之后更换染液。”
整个染色过程持续约一个月,以确保布料达到所需的颜色深度。不能在强烈太阳光下晒布,也不能浸泡过久,否则布料的颜色容易褪色,质感也不会好。染色完成后,布料会被切割并缝制成衣服。箐门乡侬族同胞易大伯分享道:“侬族的染布工艺非常讲究。在染缸中浸泡三四天后,开始搓洗靛蓝并染布,直到布料变黑。染色后的布料需要多次处理,直到颜色稳定且深沉。这是一项非常耗时的工艺,例如一件衣服通常需要三到四天才能完成,而一条裙子则需要两到三天。”
除了染布技艺外,侬族女性同胞还擅长通过打磨布料来增加其光滑度和亮度。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技巧,而且还表现出她们的细致、勤劳和耐心。在成功染出满意的黑色或蓝黑色布料后,便开始对其进行打磨,以确保布料光滑,并随后切割缝制成服装。与赫蒙族女性使用砧板或石头压布不同,箐门乡的侬族女子采用独特的打磨布料方法。塔木干村的侬族妇女卢氏芳表示,这是一道相对辛苦的工序:“在将布料切割缝制成服装之前,必须先将布料平铺在屋中、门廊或院子里,然后用木制的打磨工具将布料反复打磨至光滑。打磨工具长约40-50厘米,中间嵌有磨石。打磨时需要双膝跪地,双手握住打磨工具两端,用力将其在布料上反复摩擦,直到布料光滑为止。”
布料染好了就拿去晾。 |
手工染制的靛蓝布料非常耐用,特别是在阳光下晾干后,经过打磨处理,布料的亮度和耐久性大大提高。经过这些工序制作的侬族女性服装几乎可以终生穿着,且永不褪色。箐门县文化信息局局长阮孟雄表示:“在侬族的服饰中,有很多种布料,其中有一种用于制作衣裙。生产完成后,布料经过染色和打磨,使侬族女性的服装呈现出美丽的光泽。服装上还配有精美的刺绣图案和银制纽扣。总的来说,箐门县的侬族人在服装方面保持了原始风貌,穿戴的是由自己生产、缝制的传统服装,未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依然保持着自给自足的传统。”
即使如今的服装布料种类繁多,箐门乡侬族女性的靛蓝染布技艺依然未被遗忘。侬族人在许多场合,如节日、婚礼或重要的社交活动中,都会穿上传统服装。这些服装纯手工制作,从染布、晾布、打磨、剪切布料、缝制衣裙、刺绣图案等,每一步都展现了箐门乡侬族同胞的独特风采。
江少浦、永锋